編按:本作品為「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第四季得獎作品。「在場」獎學金始於2021年,致力於在個體與世界的連接處,鼓勵全球華語寫作者寫下非寫不可、非你不可的真實故事。「在場」將為作者的寫作提案,提供獎金、編輯、發表及出版和衍生IP支持。歡迎追蹤Facebook、Instagram,或訂閱Newsletter關注。本文分上中下三篇,上週已刊出上篇,最後一篇將在下周末發布。
在烏克蘭的兩極之間遊蕩
一
自從大學被調劑進俄語專業,我和俄羅斯文學結緣已有十六年了。當然,我的求學地不是基輔和哈爾科夫,而是莫斯科與彼得堡。我所在的學術共同體被這場戰爭分割成了「之前」與「之後」。有師生簽名或上街反戰,隨後開始被當局騷擾;有人逃出國卻無所適從,一位老師在臉書上近乎乞討般地尋找工作機會:「我知道,作為俄羅斯護照持有者,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上吊,但我還有妻子和孩子要養」。有人暗暗支持戰爭,把發反戰貼的我拉黑;某個平時就愛呼喊反西方口號的學者如今成了官媒上的「主權哲學」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