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華裔電影作品潮:誰是這種美國故事的講述者?

美國電影講美國故事,依然是取得商業成功的關鍵。華裔題材的浪潮能持續多久?

華裔電影作品潮:誰是這種美國故事的講述者?
《弟弟》(Dìdi)劇照。

Sean Wang(王湘聖)導演的《弟弟》(Dìdi)在Sundance及SXSW等一系列影展中備受好評,即將衝入2025年美國電影工業的頒獎季。近年來,每年至少有一部華裔題材電影走入院線,接觸廣泛的美國觀眾。當被問及「華裔題材走入主流的起點」,本文受訪的全部在美華人電影從業者不約而同地指向了《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 2018),認為它是分水嶺一般的存在,並對它給環境帶來的變化感同身受。

美國製片人Anita Gou(郭曉慶)坦言:上一次投資夠大、商業上也成功的全亞洲班底及卡司的作品,還是1993年的《喜福會》——小說作者譚恩美、導演王穎都是華裔,卡司有相當一部分沒有在好萊塢發展過——但這已經是25年前的事了。對於華裔電影人來說,「這是一個可以回溯(華裔電影)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巨大斷檔的時機,也是一個可以重新出發的時刻。」

在《瘋狂亞洲富豪》之後,《別告訴她》(The Farewell)、《尚氣與十戒傳奇》(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下稱《尚氣》)、《青春養成記》(Turning Red,又譯《青春變形記》/《熊抱青春記》)、《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又譯《瞬息全宇宙》/《奇藝女俠玩救宇宙》),以及即將衝進2025年頒獎季的《弟弟》(Dìdi)。華裔電影是否在好萊塢開啓了黃金時代?

在這波顯而易見的潮水漲起前,好萊塢對華裔的關注已經消聲許久。儘管還有赴美發展的李安、Chloe Zhao(趙婷)等電影人在好萊塢成功,也有中美合拍片如《長城》和《巨齒鯊》試圖找到市場維度的通路,但直到2018年《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又譯《摘金奇緣》)問世,好萊塢已有25年沒有將主流作品的鏡頭對準在美定居生活的華裔族群。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