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台灣海峽之上的金門、馬祖與澎湖,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逐漸緊張,屢屢受到外界關注。長久以來,被台灣本島邊緣化的離島居民,命運像是早已注定了要被犧牲。海峽兩端的隔閡,讓人們看不清彼此究竟是否身處於同一艘船上。
若以1949年作為分水嶺,過去,金門與廈門、馬祖與福州同屬一個生活圈,在經商、教育、通婚上有著頻繁往來;1949年以後,台、澎、金、馬硬生生被劃分成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庭抗禮的「中華民國」。
1956年,中華民國政府頒布《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以黨政軍一元、軍民一體為概念,對人民進行宵禁、燈火、入出境、電信、金融、電器用品等多種管制,可謂「全民皆兵」,不管食衣住行育樂都被軍方嚴格控管。少有人知的是,不同於台灣本島在1987年解除戒嚴,金門、馬祖的戒嚴在1992年才解除,若算上1949年起就被列入軍事管制區的歲月,金馬處於軍管之下的時間長達43年。
這43年,卻也是台灣本島本土意識快速發展的43年。解嚴後至今,青年世代更是發展出多元的自我認同,而離島青年也多了來往台灣本島都市就學、居住和生活的經驗。端傳媒透過「離島出版」今年的紀錄片《Frontline Residents(海上邊境:台灣離島的人們)》,與幾位片中主角聊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