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可悲的現象是:仍然堅持異見的藝術家者通常都離開了,留下來的藝術家,則努力不去表露他們的異見。
關於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日前終止對「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的資助,香港坊間普遍認為,香港戲劇協會(劇協)會長馮䘵德於上星期五(1月19日)在記者會上的發言有理有節,既反駁了藝發局削減資助的理由,也道出了香港藝術界現時所面對的困境。可惜的是,劇協的回應並未能真正說中要害,尤其是有關近年香港文藝界特別關注的「紅線」問題。
在藝發局關於扣減資助的聲明裡,坊間報導主要留意兩點:一是在去屆劇協主辨的「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中,主持提及「紅橋」、「紅線」,藝發局認為「意有所指、語帶雙關」;二是劇協邀請了時事漫畫家尊子及前港台記者蔡玉玲任頒獎嘉賓,兩人「當時充滿新聞話題」,藝發局聲稱,「如果以此手法引起公眾及媒體注意及製造社會話題,本局不能苟同,有必要決斷作出下調資助的決定,表示不能接受」。理由當然荒謬,而劇協記者會的發言重點卻不只對此作回應, 亦是希望局方發出更新的資助指引,即坊間所謂的「紅線在哪裡」的問題。
要求清楚指明創作上的合法底線,是現時香港整個文化界最關心、卻一直不得要領的問題。這次事件正好說明了這條「紅線」的本質:它從來不是一些清晰而易於辨識的法律或條文,而是一種無形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