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星期三,時節入秋,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公休兩日後開工,工作人員得先清理滿屋落葉,作為上班第一要事。日常工作,一如繼往,農耕作息般,看似會天長地久的,終究也只是看似。彼時,鐵花關村消息已對外兩週,社群上沸沸揚揚的,已隨基金會聲明塵埃落定,鐵花工作人員只是遵循著,像把借過來的還回去,像把落葉裝袋,清出一片空地。
然而今日的空地,是為了晚上的演出——下午4點,節目組工作人員已就定位,將面朝屋簷的舞台、座椅、音控台架設完畢,預備迎接演出者與觀眾。那屋簷舞台,是鐵花村本體「藍房子」的延伸,簷下懸掛的除了燈具,還有在地藝術家,用排水涵洞廢鐵製作的「鐵花鐘」。
每當鐵花村有演出,村長「發哥」豐政發總會敲響鐵花鐘喊「鐵花村上課囉!」作為開場儀式。那鐘歷13年日曬雨淋,表面早已鏽蝕,鐺鐺輕敲,響聲仍沉得很,直能敲進所有曾在此演出、聽歌、生活的記憶深處。
替我示範敲鐘的是鄭捷任,21世紀前後,台灣原住民音樂的重要製作推手,在「獨立音樂」還被稱為「地下音樂」的年代,他於「角頭音樂」掀起的原音浪潮中,陸續製作紀曉君、陳建年、巴奈的專輯,風光拿下多座金曲獎。直至2010年後,他如今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鐵花村由始至終唯一的音樂總監。

鐵花村唯一的音樂總監:鄭捷任
他對原住民社群的參與,不僅止音樂製作,還深及社會議題、部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