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國際暗空協會(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 IDA)副主席娜拉妮·戴維斯(Nalayini Brito-Davies)飛抵台灣當日,就在距離台北超過三小時車程的合歡山國家公園,看到讓她再熟悉不過的南十字星。
這個屬於南半球的方向指引,此時雖穩穩地落在天幕南方約10度角的位置,卻是要在無光害的條件下,才得以觀見。
娜拉妮出生在1950年代的斯里蘭卡,遷居紐西蘭(港譯:新西蘭)至今超過30年間,身心皆與大洋洲無法相離。
當她飛抵台灣不久,便在三千公尺高山,再次見到南十字星,不免感嘆:「人類所處的地球,千百萬年來被劃分成不同國家、地域,不斷區分彼此,製造紛爭,樹林被砍伐,環境遭到破壞,所有的一切逐漸改變,唯獨夜空始終不變。」
儘管夜空始終不變,但從太空往下看的地球,卻因為過度且不當的戶外照明所形成的光害,樣貌改變。因此,從上個世紀末起,天文學家、觀星愛好者、科學家乃至醫學研究者,陸續加入「暗空運動」(Dark-sky movement),希望能保護夜間的黑暗。而推行此運動的主要國際組織,即是由天文學家於1988年成立、總部設在亞利桑那州土桑(Tucson)的國際暗空協會。
要有目標地在世界倡導「暗空」的概念並不容易,因為,自電燈被發明以來,夜裡的亮光似乎成為開發與否的指標,就連美國沙漠都有賭場的炫光,指向金錢遊戲的道路。但明光,不見得是正向的,它對人體健康、睡眠問題,乃至整體生態環境都會造成傷害,這讓「暗夜」在當代反而成為一種需要爭取的權利。國際暗空協會遂於2001年起,向全球推行國際暗空場所計畫(International Dark-Sky Places),鼓勵世界各個社區、公園或保護區,透過對環境友善且負責的照明照策與公共教育,來「保護夜間的黑暗性」。

國際暗空地點目前IDA所認證的國際暗空地點分為六大類,分別有:國際暗空公園(International Dark Sky Parks)、國際暗空庇護區(International Dark Sky Sanctuaries)、國際暗空保護區(International Dark Sky Reserves)、城市暗空地點(Urban Night Sky Places)、國際暗空社區(International Dark Sky Communities)。
娜拉妮來台直奔所在的合歡山國家公園,既是台灣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受到認證的國際暗空公園,這也意味著,合歡山脈的住民與旅客,必須共同維護這片暗空,讓它得以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