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今天,戰爭衝突、族群撕裂、剝削壓制和流離失所在如今資本全球化、父權制度和威權國家的共同裁製的世界中被不斷製造出來。「歷史終結」後全球一體化的願景僅持續了三十年,我們重又見證二十世紀冷戰的復歸;比起舊日的陣營,今天不再有主義之爭,政治光譜的參照系被擊潰,政黨政治的代表性也逐漸失效,隨之而來的是僅受地緣政治邏輯驅動的「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和「比爛主義」(WhatAboutism)。
「另一個世界的可能」是端傳媒的一個系列報導,受到提倡另類全球化的「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這句口號的啟發——「A different world is possible」。在今天的政治廢墟之中,我們會紀錄那些試圖想象一個更好的世界的嘗試。這個系列將持續關注從全球化矩陣上不同的邊緣位置中誕生,自下而上對抗新自由主義、威權國家與父權制的社會運動、替代性實踐,以及其中的抵抗技術與願景。
北京皮村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在今年春夏之交在不可抗力下關閉,它是全國唯一一家由民間打工者自己創辦的工藝博物館,於2008年5月1日正式開放,這15年來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兩代農民工的歷史。它所在的皮村「工友之家」,也一度成為「新工人文化」的誕生地,在最繁榮的時期,那裡有著多種多樣矚目的「賦權」實踐和「社區營造」活動,高校老師與學者向工人授課的「工人文學小組」、為流動兒童開設的「同心實驗學校」、合作社性質的「同心互惠商店」,打工春晚、新工人樂團⋯⋯然而,在多重政治壓力下,強調「新工人文化」而「勞工權利」的實踐方向,也為其帶來了很多困境。本期「另一個世界的可能」,我們邀請了曾經的皮村打工博物館的志願者,講述他在那裡的歷練與糾葛。
我曾在北京皮村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工作。2023年5月,博物館由於場地問題而不得不關閉。我把我在博物館生活的日夜寫下來,既講述那些令人振奮和覺醒的瞬間,也講述我遇到的數不清的困惑和難題。既講述博物館給城邊村的人們帶來的微小改變,也講述我自己的歷練和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