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從「祖國母親」到「中國爸爸」:國家主義的形象,是如何在家庭隱喻中演變的?

「我們都說祖國媽媽,那祖國爸爸去哪了?」「有人說祖國爸爸去買禮物了,有人說祖國爸爸扛槍保衛祖國媽媽了!」

最近幾年裏經常瀏覽微博或小紅書一類社交平台的讀者們,對 「祖國爸爸」或「中國爸爸」這樣的提法應該並不陌生。將中國稱為「爸爸」的做法開始流行於2016年前後,在某種意義上象徵了近年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興的國家-家庭想象。而自20世紀以來,關於中國國家的想象,一直是通過另一種家庭隱喻傳達的,那就是「祖國母親」。作為一種不區分名詞陰陽性的語言,中文裏對國家的形象所添加的性別修飾,能夠幫我們解讀人們如何理解國家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人民又在國家「大家庭」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近日,來自波士頓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兩位學者在《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學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討論中國民族主義話語中的性別想象。文章試圖分析,「祖國爸爸」這一新興的網絡用語的隱形(或者不那麼隱形的)含義:人們對國家、以及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有了哪些新的理解?這些新的理解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形成的?它與傳統的「祖國母親」敘事之間有什麼聯繫?經作者授權,端傳媒將該文章編譯為中文,希望能讓更多中文語境下的讀者參與到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中來。

祖國母親:全球共享的受害者敘事

在這種敘事中,被男性化了的公民們被「祖國母親正在受難」的號召所鼓舞,而這個母親本身卻不具有革命的主體性。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