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上「存在感薄弱」的俄羅斯族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俄羅斯國家裏面,俄羅斯民族主義都只能說是政治舞台中的支流。原因很簡單,無論是在沙俄,還是在蘇聯時期,俄羅斯人都不能說是這個國家的主人。
在沙皇俄國裏,雖然俄羅斯人是帝國東征西討的主力,但從整體上卻不享受這個帝國。俄羅斯人無論是在政治、法律或經濟特權上,還是人均賦稅、壽命上,都要比帝國中的非俄居民來的悲慘(在十九世紀末,俄羅斯人的稅賦比外族平均多50%,人均壽命卻不到30歲,低於帝國內所有主要族群)。從統治者的自覺來看,也很難說他們有什麼民族認同。美國歷史學家庫馬爾(Krishan Kumar)指出,俄羅斯的君主本身就很難說是一個俄羅斯人。「羅曼諾夫家族幾乎沒有什麼俄羅斯人成分……他們過着西化貴族的生活。他們使用德國的宮廷禮儀,他們的公園和宮殿是新古典主義的……即使是血統,他們也幾乎不是俄羅斯人,這是與德國王室無盡通婚的結果。」
帝國的官僚系統也是非常多元化的。據統計,在1700-1917年佔據最高職位的2867名官僚中,有1079人(37.6%)出身外族。瑞士歷史學家卡佩勒(Andreas Kappeler)如此總結俄國的用人傳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比起宗教或種族起源,沙皇政府始終更重視忠誠、專業知識和高貴的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