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廣東話「鎅」的意思,即切割。在香港,鎅木廠即切割及加工木頭的廠房。
在新界上水志記鎅木廠的中央,有一座深入地牢的大型鋸木機「企頭鋸」(Giant Saw)。王鴻權爬上超過2米高的機器,幾乎整個人沒入機器中。他調整鋸刀,拉動把手,8片鋸刀齊聲上下跳動。把一條原木送進去,刀片接觸木頭的當刻,木屑四濺。
企頭鋸是木廠的心臟,卻可能即將停止運作。9月13日,是古洞志記鎅木廠搬遷的期限。自7月開記者會,呼籲地政署多給予兩年期限後,王鴻權、弟弟王鴻強和妹妹王美嬌在悶熱的木廠裏一邊鎅木,一邊應付蜂擁而來的傳媒和遊人。對着鏡頭,王鴻權咧開招牌笑容,像錄音機般一遍又一遍地誦讀志記74年的歷史。同樣74歲的他,在木廠裏長時間工作,因疲憊不免失神。
大半世紀以來,志記的興衰榮枯依附着香港發展的脈搏。王鴻權說,「這裏都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以前這裏是個實驗室。」1940年代起,木廠購入進口木加工,做到風生水起,九七後轉型回收木業苟延殘喘,只是為生存。現在,志記成為回收木業不可或缺的上游,被青年木匠和藝術家視之為一種選擇、一種可能。
王鴻權近年開始想,生命裏的選擇,可能不僅僅只是為了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