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老幹部體」文藝同溫層如何形成?寫過《難忘今宵》之後的喬羽

這個同溫層因有各級官媒官刊為發表平台,又有龐大黨組織,一年到頭都有參加不完的活動,雖與外界脫節卻可一直運轉下去

中國「老幹部體」文藝同溫層如何形成?寫過《難忘今宵》之後的喬羽
2014年12月21日,一名身著軍裝的婦女在北京的一個公園聚會期間帶領人們唱共產黨愛國歌曲和傳統音樂。

胡又天: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博士,師從朱耀偉及周耀輝教授研究華語流行歌詞。關注兩岸三地時局、思潮與文風。

編者按:在「局裡局氣」「廳裡廳氣」成為中國當下審美主流類型之一的時候,文本上難免讓人想起盛行多年的「老幹部體」。這一以中共老幹部做人、講話風格為基準來創作詩詞的中國本土流派,有其自身特色。本文續接上篇《中共紅歌推手喬羽的秘密:〈讓我們蕩起雙槳〉的好聽是例外嗎?》,是為下篇,藉由這位中共治下成就最高的詞作家入手,解析老幹部體由來、存在、流行之時空次元。

當中共在1980年代打開國門,喬羽一輩人也迎著改革春風,老懷安慰地拾起本領再出發。彼時,世界上以歐美為首的流行音樂,已經在這二三十年裡締造了數以千計的傳奇,生發了百來種新思想、新樂種。即便是只融匯了其中一小部份的港、台歌曲,一旦湧入神州大地,也已足夠令人耳目一新再新。相對於港台歌曲的多彩多姿和譜系更多、功法更繁的西洋音樂,中國共產黨文藝界「廣大創作隊伍」(他們的常用詞)仍須格於黨性的些許創新,自是有限得很。

老幹部次元vs「通俗歌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