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北當代2022:欠缺在地連結,縮減公眾導覽,疫中隔空的「國際」是真國際嗎?

當博覽會以「國際」自居,展商參與了就是躍上了國際?國際是指在台灣的「國際」,還是真正跨出國外、展現了能量的國際?

台北當代2022:欠缺在地連結,縮減公眾導覽,疫中隔空的「國際」是真國際嗎?
2022年5月20日,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觀眾在觀看藝術品。

正當世界逐步回歸與病毒共存之際,亞洲幾個地方才正式與疫症親密接觸。5月19日,台灣確診數錄得9萬餘例,是自2020疫情爆發以來台灣最高確診數,卻也是睽違兩年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台北當代)首度回歸台北的貴賓預展日。

三年前,由前Art Basel Hong Kong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創辦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為台灣本土藝博會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國際當代藝術,也讓台灣重新被國際看見。舉辦兩屆後,去年逢疫情停辦一屆,今年在疫症正熾時終於再辦,故人又見,三年前的聲勢猶在許多關注者的記憶裡,而回首當初的期冀今日可有實現?在對藝術市場買賣關心之外,台灣之於世界在藝術層面的參與、活動本身對台灣本土創作界的連結,和與民眾的藝術共享,可在多大程度上達成?

公眾導覽縮至僅有一場

但今年僅有一場對公眾開放的導覽,不過專屬貴賓的導覽活動並無停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