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東亞女同情感與經歷的投射:《花香》為何在姬圈爆火?

我們或可期待《花香》在第二季中能否轉化這種「羞辱」, 成為對抗異性戀污名化的利器。

東亞女同情感與經歷的投射:《花香》為何在姬圈爆火?
《第一次遇見花香那一刻》劇照。

提醒:本文有劇透。

由台灣同志線上影音平台GagaOOLala製作的女同志百合短劇《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下稱《花香》),在11月上線以後迅速在社交平台上爆紅,不僅在港台女同志圈大受歡迎,甚至在中國大陸的微博和豆瓣也引起風潮。全劇時長大概只有一個多小時,豆瓣評分卻在剛連載期間達到9.1的高分;台灣的女同志圈,則在包括Dcard 的彩虹板以及PTT的lesbian 板都有熱切討論的高樓。美國綜藝報章《Variety》亦選出《花香》為「2021年度最佳國際電視節目」的頭13名,是入選影集裏唯一一部台劇。

關於這部片的評價實際上褒貶不一,對於劇本、片中人物的塑造、角色性格、結尾的成長性等,都有許多不同觀感。但若純粹從內容本身來進行分析,或未能完全理解現代女性經驗在這部片中的呈現——這個問題繼而引向這些重要的討論:為何這部小眾題材影片能在同志圈大受歡迎,且獲得大眾注意?對比於男性同志的書寫,主流論述中的女性同志故事,面臨著怎樣的不安、有怎樣的期望?文本之外,《花香》對性小眾群體的意義是什麼?

「百合」與「女同志影片」的差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