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美丽即正义:留在香港的人,还可以营造自己的社区?

香港越变越多,你还可以坚持自己身边的“美丽”吗?有人从一棵植物开始,有人从一家店舖开始,为社区做事的方式还有多少种?

美丽即正义:留在香港的人,还可以营造自己的社区?
“窗后巷”三位店主Terry、黄宇轩与卢乐谦。

编者按:一年有终结,乱世则未必。年终专题里,文化组来探讨世界当下状态中,“美”之存在。在“香港美学崩坏”系列的上篇,我们盘点了香港政府大洒银币制造的眼冤地标,探寻什么制度、美学的原因,令这些地标一再改变香港城市景观。来到下篇,我们将目光放置于“人”,在大型景观改变过程中或没有能力参与环境建设的个体,还可能在今天的香港突围,为身边的城市之“美”做出一些改变吗?

美学息息关乎“人”。公共空间本由人和建筑物组成,关于“审美”的判断通常指向“人”本身──美感判断源自人,重视人的设计,才有可能展现合乎环境、群体及个体之美感。本系列上篇所言香港各区地标,不少在决策过程中,正是存在工程领导设计、在地居民日常需求未能尽入决策考虑等弊端。

观乎反修例运动后的香港,随着一波又一波政治检控,社会气氛彷似在低气压中持续低迷。然而,无论在私人空间抑或公共空间,香港也仍然有一群人尝试栽种一片美感的净土,他们中有人以散步记录城市的美丽;有人开舖展示创作;也有人选择在公共领域寻找与政府部门合作的可能,改善公共空间的美感。

为什么他们仍然有行动力?每个受访者都说了一个非常相似的答案,大概就是──在乱世中,坚持美丽,是一种正义,也是一种抗争。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