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失敗的電影系列。
Matrix在1999年以橫空出世時,提出「你知道你並不是活在真實世界裡面嗎?」的疑問。這題材在當時並不新鮮,早一年的《真人Show》(Truman Show, 又譯「楚門的世界」,1998)和《十三度凶間》(The Thirteenth Floor, 又譯「異次元駭客」,1999)都在玩類近的題材,不過,Matrix糅合功夫、子彈時間,再借一點網路和哲學(包括Jean Baudrillard的後現代理論)的皮毛,就給觀眾莫大的新鮮感。那時大部份人對網路認識不多,甚至,不是所有人都有internet presence。
第一集的空前成功,要在第二三集找出能超越第一集的宏大概念近乎緣木求魚,結果導演專注於建構人類和AI之間對立的歷史、Zion城的建立和救世主的由來。可惜受限於背景故事的平鋪直敍(這表達做法最適合小說,而不是重視畫面和動作的電影),對普通大眾來說,這兩集的欣賞價值就是連場動作場面,反而由九個風格各異的動畫組成的Animatrix(2003),由於不執著於宏大的概念和複雜的背景故事(除了本身就是編寫歷史的兩集〈The Second Renaissance〉),而著墨於人物感情,反而令人驚豔。後人談到Matrix,多數只欣賞第一集,後面兩集不是門檻過高,就略過不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