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八月,在灣仔富德樓的藝文空間「艺鵠」,出現了一個「香港百物檔案館」(HongKongers Archive)開放日。檔案館由香港藝術家江耀榮(小江)發起,是他在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做碩士研究時,醞釀出來的項目。那「香港百物」從何來?就靠小江向所有香港人,公開徵集「關於香港的物件」,條件幾乎不設限,純粹礙於他要自費存倉:「暫時只收藏小於一位成年人體積的物件。」他笑:「犯法的東西如毒品,當然不收。」
開放日已結束,但檔案館將持續徵收物件,至2046年。這些年港人都明白,多一個鏡頭,多一份真相。檔案館想做的,不外是多一件物件,多一個見證,反映港人的身份認同。有人捐贈今年6月24日,《蘋果日報》出版的最後一期報紙。當日小江正兼職foodpanda通宵更外賣員,凌晨在街頭買了一份收藏。「這件事對我頗大衝擊,雖然預計得到,但沒想過來得那麼快。」消失變日常,港人的收藏和備份意識瞬間提升,想把好物藏籠底,他日留給後代。小江說:「有些捐贈者都有這種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