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綠色革命」還是「紅色革命」?袁隆平與他身後的中國科學意識形態史

袁隆平聞名於世的技術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出現的,並來自於一個帶有毛主義科學關鍵特徵的研究項目。

「綠色革命」還是「紅色革命」?袁隆平與他身後的中國科學意識形態史
200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湖南長沙的雜交水稻種植場。

【編者按】本文作者為美國歷史學者、列文森獎獲得者舒喜樂(Sigrid Schmalzer)教授。她在2016年出版的專著「Red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是對中國農業科技意識形態的研究,其中有一章就是關於袁隆平。在這篇文章中,她從政治史與科技發展史的角度,解釋了袁隆平的故事是如何與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後相互矛盾的政治進程纏繞在一起的。

著名的中國水稻遺傳學家袁隆平五月底去世,為美國媒體提供了一個對中國和科學進行正面評價的機會:這位謙遜而傑出的中國科學家發明的雜交水稻,將無數農民從飢餓中解救出來的故事,讓美國讀者得以在中美衝突不斷升級的新聞中歇一口氣。然而,中國社交媒體上湧現的悲痛和感激之情可能讓美國人難以理解:袁隆平無疑比美國任何在世的科學家享有更多的名聲,這不僅是他個人成就的標誌,也是科學家和科學本身的地位,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標誌。

然而,袁隆平的去世也引發了一些質疑和批評的聲音,儘管沒有廣泛傳播,但也並未完全被國家打擊負面評價的努力所掩蓋。這些喧囂讓人想起2015年,藥物化學家屠呦呦因瘧疾研究獲得中國首個諾貝爾科學獎項時,公眾的反應。這兩起事件中,引起輿論矛盾的原因均在於當今中國複雜的科學政治,而這很大程度上又因為毛澤東時代對中國科學的意義仍未被清晰梳理——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研究都是在那時取得的成果。

Red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 Scientific Farming in Socialist China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