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六四悼念被画“句号”,然后呢?五种可能的答案

“每一支曾经点燃的蜡烛,都是一个雕塑。”“大型集会那种视觉化的呈现会因打压暂时丧失,但打不散人们几十年来的默契⋯⋯”

六四悼念被画“句号”,然后呢?五种可能的答案
2021年6月3日晚上,艺术家三木在铜锣湾街头举起一个牌子,牌子有两面,一面是不要在维园燃起烛光,一面是不要在心里燃起烛光。

公共悼念活动被禁止,集会场地被封锁,如想继续面对记忆深处的集体哀痛,还可以做些什么?怎样做?我们带著这些日子萦绕于许多香港人心头的疑问,访问了五位香港艺术家。艺术未必能给我们确切的解决方法,但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方式,来思考这件事。

在书里传递维园“烛光”

“当人打开书本,就见到一只烛火。”漂书架里的书,总是在不同人手上流转,书中藏着的“烛光”也会在不同人手中传递。

虽是艺术家,程展纬却常出现在民生、社区有关的新闻版面上,他擅于从小处入手,再利用艺术手法,去推动一些社会议题,且往往能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比如为香港待遇较为苛刻的保安员、收银员争取一张可以坐的櫈子,或是改造街头垃圾桶上的烟灰缸,方便清洁工倒烟灰。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