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就是《13點》最流行的同時代吧,那時的香港,青春最被歌頌,但同時得被控制。電影《莫負青春》(1967)七彩闊銀幕,青春明星穿搭五顏六色,騎着 Vespa 與開篷車郊外遊車河。時代曲唱着「青春,真可愛青春」。後來電視來了,有劇名叫《青春火花》,再後加《青春熱潮》。年青人,有人在聽搖滾,有人在反叛,但同時沒有缺少對生活的憧憬,那怕是改變自己的打扮。
《13點》作者李惠珍過世,當我去嘗試整理一些那70年代頭看漫畫的經歷時,竟發現我對《13點》的記憶,是那樣不踏實。甚至可以說,我連任何一段故事情節都記不起,但仍對它印象深刻,只是因為書中的靚衫,以至小時候也玩過的換衫公仔紙,它就如那個時代一樣,寄托了另一個想像空間。
對,是公仔。其時香港坊間,似乎愛把一切看來會動會演的玩偶,都稱為公仔。有金髮的洋娃娃公仔,有超人公仔。訴諸漫畫,變成公仔書。印有不同角色人形供交換拍玩的,叫公仔紙。再後來,電視出現,也叫公仔箱。換衫公仔紙其實粗暴簡單,把預先設計沿外形剪好的紙質平面衣衫帽鞋,在它角落加上小白色紙勾,讓它掛在剪紙人形角色身上,實現可不斷更替裝扮的玩法。時下講法,叫DIY,但當時,可簡單叫「剪紙」的一種,自然又令人想到也斯記述的70年代香港,在那個年代,還時興這樣的「手作仔」小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