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新冷戰局勢成形、台海局勢日益緊張的此刻,端傳媒推出「新冷戰下的兩岸關係」系列專題,回顧兩岸停火四十年來的重要政治、經濟與文化事件。陸續刊出 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十周年專題、四對兩岸戀人結婚、成家甚或離婚的故事,今日刊出「陸生十年」深度追蹤報導,回顧這四十年來「和平的假期」中,兩岸之間的接觸、交流、衝突甚或兩相冷對的旅程。
2020 年除夕。 1 月 24 日,武漢封城隔天。剛回到蘇北老家過年的楊剛,警覺地和家人商量,是否應該趕緊去上海搭機回台。今年剛滿三十的楊剛,正要跨入在台大讀博的第二個學期。在台灣的同學都建議他儘早返台;過年期間,家中難免人來人往,家人也害怕他萬一感染了,就沒法回去上學了。
然而當時上海爆發了幾例來自武漢的旅遊感染者,楊剛想了想,覺得不如等大年初二從鹽城直飛台北的班機──鹽城離他家更近,不進上海也少點風險。再說,大年初一出遠門也實在不太吉利。就這樣,楊剛錯過了返台的「大限」。1 月 26 日,台灣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陸籍人士來臺限制」,要求陸生至 2 月 9 日之前暫緩入境。然而由於一連串的陰錯陽差、加上國際疫情日漸嚴峻,陸生返台時程一延再延。
無法回台、只能上網課(網路課程)的楊剛,開始在臉書上使用兩種正好相反的方式來計算日子:一種是「離開台灣幾天了」,數字不斷向上累加,直到「突破三位數」、「突破200」了,他人依然在大陸;另一種則是「回台計時」,他半賭氣、半期盼地為自己設下一個個返台的「期限」,然後不斷倒數──「下個月再不能回,我就不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