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來函】郝志東:如何理解國家主義知識分子

忽視他們的聲音,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危險。

【來函】郝志東:如何理解國家主義知識分子
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演的「紅軍旗」戲劇晚會表演現場。

2020年8月3日,儲百亮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討論了一些支持香港《國家安全法》的國家主義知識分子,包括田飛龍、強世功、陳端洪等。正好在幾天前的7月20日,《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書評,討論 Anne Applebaum 的新書(可以翻譯為《民主的黃昏:威權主義的誘惑》),以波蘭、英、美等地的知識分子為例,揭示那些使獨裁者成為可能的侍臣們的心態,即那些「作家、知識分子、宣傳冊的作者們、博主、政治化粧師、電視節目的製作者、為獨裁者創造文化基因或者表情包以便將他推銷給世人的人」的心態。

他們是真的相信威權主義或者國家主義呢,還是說他們其實只是犬儒的機會主義者?對於該書的作者來說,這一點並不十分清楚。但是有些問題是可以看到的,比如他們對民主的失望以及向民族主義、威權主義的傾斜、對冷戰時期道德上要達到某種目的的一種「鄉思」、對「任人唯賢」制度的失望、經不起陰謀論的誘惑、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話語系統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敵對思維方式、自己的職業野心等等。

這讓我們想到了中國的國家主義知識分子。他們的基本觀點是什麼,他們在為國家做些什麼樣的服務,他們面臨著怎樣的倫理困境,哪些結構、文化(包括意識形態)與個人的因素在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與行為呢?這些正是本文想探討的問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