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鄧正健:國安法紅線當前,香港文化界如何面對「新常態」?

寒蟬效應下,香港很可能「移風易俗」,漸成一個「自我箝制」的文化嗎?亦即每次寫文章,都會覺得有國安人員正在監視你⋯⋯

鄧正健:國安法紅線當前,香港文化界如何面對「新常態」?
2020年,太平山上的一件紅衣。

香港的「不成文」文化政策行之有年,現在卻要面對頭上一把未落的刀。「港區國安法」的實施雖尚未直接波及文化界,但寒蟬效應已然形成,再加上疫情導致文化活動全面停頓,在可見將來,香港文化工作者必須面臨政治生態上的結構轉型。

連續舉辦了30年的「香港書展」,終在疫症肆虐之下首度暫停,延辦日期未定。香港書展一直被人詬病為「書籍散貨場」,主要是供出版社和書店展銷新舊出版,但作為洽談書籍出版、推動國際出版業務交流的平台,作用相當有限。然而,香港書展長年以來的運作模式,卻體現了香港在資本主義下的自由主義文化邏輯。

據陳雲在《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上卷)》一書中的分析,香港文化政策向來是以「不成文」的方式進行。自港英殖民時代起,政府一直沒有一套明確的文化政策,指引文化發展方向,而是將文化藝術納入別的社會政策範疇裡,例如以負責民生的民政事務局掌管文化藝術事務,或將藝術發展局架設成一個單純的撥款機構,而香港書展則是一個由貿易發展局主辦的「商業活動」等。在香港的特殊政治環境下,欠缺上而下的文化政策的確不利文化發展,但民間對香港政府要主導文化政策發展的舉動,普遍存有戒心。前特首梁振英曾打算成立文化局,卻因反對派議員「拉布」而胎死腹中。反對派議員的意見調動了民間對文化政策的疑慮,擔心一旦文化局成立,政府就會借「成文」的文化政策鉗制言論和創作自由。究其原因,正是香港人普遍對內地法治並不信任。

暫停的香港書展一直被人詬病為「書籍散貨場」⋯⋯然而,其長年以來的運作模式,卻體現了香港在資本主義下的自由主義文化邏輯。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