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電視(TVB)的衰落,本身就是一部如長篇連續劇般的歷史。電視曾經是構成香港人文化生活的主體之一,至今卻成了保守、反動甚至邪惡的代名詞。回顧TVB的歷史,就是回顧香港共同體在半個世紀裡的生死愛恨。
香港文化研究論者過去有一近乎共識的判斷:電視對香港人文化身份建構起著關鍵作用。在大眾電子傳媒當道的時代,「觀看電視」是一種凝聚力相當大的庶民活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用以描述電視觀眾的用語通常是:「在電視機旁邊的觀眾」、「觀眾今晚安坐家中」。電視對集體文化意識的影響力主要在於,電視文本訊息來源單一,但覆蓋面極廣;而「在電視機旁邊的觀眾」則是「今晚安坐家中」,沉默地、被動地接收。因此電視廣播在對鞏固集體認同、塑造共同文化經驗上,起著巨大的黏合作用。香港電視的例子儼然呼應了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對想像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的著名分析,「觀看電視」是當年香港人主要娛樂,電視節目裡對「香港」及「香港人」的想像性表述,深刻地塑造了普遍香港人對自身所在的共同體的理解。
從收視、形象和股價看
TVB從失去「建構香港身份認同」的光環,到被民間視作敵人妖魔,那不僅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更折射了香港人共同體想像的演化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