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識時務者:從晚清到後九七,滙豐銀行和它的中國故事

當世界格局漸趨兩極化,滙豐還能否像以前一樣週全在各方之中?日前的這些政治爭議又揭示了什麼問題?

識時務者:從晚清到後九七,滙豐銀行和它的中國故事
2020年6月16日,香港匯豐銀行總部。

日前,香港前特首、現任中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 Facebook 公開點名滙豐銀行未有就港版國安法表態,稱「這家自稱英資的銀行萬萬不能一邊賺中國的錢,一邊跟着西方國家做損害中國主權、尊嚴和人民感情的事」。數天後,滙豐銀行在微博上公開支持港版國安法,結果又被英國政界連番批評為向中央「跪低」(屈服)。一家外資金融機構被要求就香港本地政治議題表態,但其表態又惹來更多政治紛爭。

但其實就滙豐在中港之間的歷史和社會地位而言,捲入這樣的漩渦完全不令人驚訝——雖然滙豐銀行是英資銀行,但主要業務一直在亞洲地區。而歷史上,滙豐銀行一直是識時務者,一代又一代的管理層長袖善舞,讓滙豐從政治動盪中保存自身,甚至獲利甚豐。只是當世界格局漸趨兩極化、八面玲瓏或中庸之道都漸行不通,這樣的環境下,滙豐還能否像以前一樣週全在各方之中?日前的這些政治爭議又揭示了什麼問題?

馬會、怡和、滙豐——香港實際統治者?

滙豐從創立之初就由在港外資企業組成,以香港為家,代表其的經營重心必定以香港為主,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信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