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吳忻穎: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來都不遠

社會把這些病患污名化的結果便是,這個疾病只能生存在陰暗、羞愧、諱莫如深的角落中,問題也永遠無法解決。

吳忻穎: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來都不遠
2020年4月13日,台灣老梅石槽。

【編按】:去年7月3日,台灣發生一宗鐵路殺警案件,25歲的鐵路警察李承翰在列車上調解補票糾紛時,遭一鄭姓男子刺傷並致死。案件4月30日經嘉義地方法院判刑。法院認為鄭男罹患精神疾病,一審宣判無罪,但需強制就醫5年。此結果在台灣引起巨大爭議。不少民眾和公職機構認為此結果無法接受,也有人指責法官和醫師「包庇」鄭男,藍綠、民眾黨等政治人物也有分裂意見,台灣社會一時形成「支持法官與醫生」和「支持家屬上訴」的輿論對立。

事件也將台灣近年有關精神疾患暴力事件的討論重新帶回公眾視野。去年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播,就是在2012年「曾文欽男童割喉案」、2014年「捷運殺人案」、2015年「女童割喉案」、2016年的「小燈泡砍頭案」等隨機殺人案發生的背景下成立的,這些案件都曾面臨過相似的困境。本文作者為法律專業人士,同時也是家人曾罹患精神疾病的普通人。我們希望兩岸三地的讀者能從這則個人講述中,進一步接近精神疾患的故事,以及了解台灣法律目前在有關問題上的認識。原文發表於作者個人臉書,端傳媒獲授權轉載。

想了很久,還是把我一些其實自己也理不清楚的兒時記憶整理出來,作為對於時事的回應。這篇文章,要來描述對我而言模糊卻又影響深遠的記憶。祖母過世多年,她在天上,應該會容許我把這段故事、以及我對於她的病的重新認識寫出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