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疫期廚房革命:驚喜來自百分百香港本土食材

一周一次拿到的蔬菜,均是農夫們在運輸前一天剛從田裡摘下來的,有時田裡的菜蟲會跟著回家……

疫期廚房革命:驚喜來自百分百香港本土食材
羅勒、松子仁。

中午獨自在家又不想外出吃東西的時候,我總喜歡吃薯仔,即馬鈴薯。馬鈴薯便宜,能存放很久,也很實在。其中一個最喜歡的烹調方式,是參考了食物藝術家Laila Gohar的做法,首先煲一大鍋水,先放大量的鹽和一些月桂葉,把馬鈴薯放進去煮軟。煮多久才軟要視乎馬鈴薯大小,大的可能需要半小時至四十分鐘。等待的同時把存放在雪櫃裡的各種綠色香草譬如茴香、羅勒、奧勒岡、番茜等連莖切碎,下大量橄欖油,擠一整個檸檬的汁液,可以用新鮮檸檬或用鹽醃製過的檸檬,再下點鹽、蒜蓉和乾辣椒片,混好,連煮好的烚馬鈴薯一起吃,就是最好的簡單午餐。

去年六月反送中運動以來至今快一年了,整個人一直處於無以名狀的狀態,本來時時刻刻在街頭,有血有淚,情緒繃緊,食無定時;今年初疫症悄悄突如其來,肆虐全球,生活有著天翻地覆的改變,大部分時間要留在家中,少外出少見朋友。安靜下來的時候,每一刻當下變得更重要,既然不能上街,如何在日常微小習慣裡革命成為我最關注的課題。每一天我都給自己一個不同的挑戰,成功的話便要反覆練習,直至成為習慣,例如最近我希望自己能用盡食材的每一部分,減少廚餘,做蝦仁的時候把本來不要的蝦頭蝦殻留起做高湯和煮醬油。既然未能做素食者,則也要對食物懷有感恩之心,亦不必用現成高湯。

青醬意麵加parmesan cheese。
青醬意麵加parmesan cheese。

日常微小習慣的革命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