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香港頻傳書業消息,來自新加坡、服務香港逾40年的大型連鎖書店大眾書局,3月19日宣佈旗下16家門店全部結束營業;中資連鎖書店商務印書館亦有兩間分店租約期滿結業。乍聽起來,這些消息承因於近日香港所謂「零售寒冬」,其背後則是十個月的抗爭外加近三個月疫症。大眾書局固然是港人集體回憶,商務印書館則因是中資企業,近年一直與三聯、中華書局一起,為反對中資企業人士「杯葛」,過去數月亦於街頭運動中被抗爭者「裝修」。於此種種,出版人、作家袁兆昌卻由自身多年從事出版事業、以及於雨傘運動後開辦書店的經驗出發,持有不同的看法。
上市外資公司(大眾)看中了香港,著名台資(誠品)看中了香港,他們開的不是可謀暴利的商店,而是需要大量勞工的、與文化有關的零售生意:書店。外資和台資的經營手法,深刻地影響有中資標籤的連鎖書店。近十年來,三者互相競爭、仿傚、轉型,不巧遇上香港前所未有的戰爭和抗疫狀態:去年六月抗爭,年輕人失去自由,甚至失去生命,至今仍未平息;年初疫情爆發,學生停課,大量市民自行在家隔離,加之廟堂經書染毒的啟示,書店生意似無前路。外資㝤夜狠狠收店遺六百員工,中資收兩間分店,包括著名的佐敦分店。
中資書店是政治稻草人?
事實上,書店這門行業退潮許多年,豈止當下「抗爭」、「疫情」因素。而在年輕人的血泊旁,中資商務印書館卻淪為政治稻草人。儘管書店面前,人人都是消費者:去「商務」買書的人,可能只是因為書入得快、活動辦得好、信用卡折扣做得多,可以是沒有一個「政治」理由的。而另一邊廂,就算被稱為「黃店」的小書店,它們的特色肯定不僅是「黃」,更值得討論的是入書眼光,擊中了哪些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