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沉默之聲:無處不在的連儂牆

面對強權的多方打壓,連儂牆的「撕一貼百」策略也是「Be Water」的體現,以蜕變來增強生命力,成為運動不可或缺的一環。

沉默之聲:無處不在的連儂牆
2019年9月,大埔墟火車站行人隧道的連儂牆。

「連儂牆」源自捷克布拉格修道院大廣場的Lennon Wall。1980年代捷克群眾在牆上塗鴉,書寫約翰・連儂(John Lennon,又譯藍儂)的歌詞,來發洩對於共產政權的不滿。連儂牆此後成為青年抗爭的象徵。香港連儂牆首次出現於2014年「雨傘運動」金鐘佔領區近夏愨道政府總部的一道牆。幾位年輕人使用便利貼(Post-it)向群眾蒐集參與運動的初衷,貼在此牆上。數天後,寫滿心聲的便利貼竟然沿著樓梯往上發展,淹沒了整道高高的水泥牆,更有人掛起「連儂牆香港」的橫幅。從此這道牆有了「元祖連儂牆」或「第一代連儂牆」之稱。

2019年6月,連儂牆重現於金鐘舊地,貼滿了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的市民心聲。經過兩次百萬人遊行、612警方武力清場、71佔領立法會後,抗爭者面對警察的驅趕,無法留在政治權力核心區,但是市民於社區自發創建的連儂牆,遍地開花,卻讓更多民眾參與,成為凝聚「反送中運動」力量的管道。今天,許多社區的街道、天橋或隧道的外牆,貼滿便利貼與文宣,不僅是雞蛋對抗高牆的留言板,也與布拉格的Lennon Wall一樣,成為「反送中運動」的重要地景,讓香港與世界各地的自由國度,以及在歷史中爭取民主的力量,跨時空地連結在一起。

2019年9月,金鐘的連儂牆。
2019年9月,金鐘的連儂牆。

連儂牆的變體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