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十字路口上的波黑煤电:中国的推力和欧盟的阻力

中国的资本和建设力量,正在改变全球煤电布局: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里有一个波黑的案例。

十字路口上的波黑煤电:中国的推力和欧盟的阻力
由塞尔维亚公司运营的斯坦纳瑞是波黑第一间私有煤电厂,这里廉价的褐煤降低了电厂的成本,使其能用更低的价格销售到欧洲能源市场上。

编按:中国将怎样参与到现有国际规则之中?答案隐藏在不同领域,气候政治中的煤电发展,便是一例。逐步退出煤炭和煤电产业是走向清洁能源的基础,也是各国减排承诺的关键。中国是煤电大国,不仅在国内,也正透过资本和建设力量进入其他国家。

在2019年的气候大会期间,端传媒以中国在海外的煤电投资足迹为切口,试着做出一份层层深入追问,点击查看“中国海外煤炭足迹”专题综述《图解:丝路碳迹──中国的海外煤电版图》。本篇是专题第二篇,走进东欧巴尔干国家波黑:中国资本的注入,与当地国原有的政治和经济困境产生的“化学反应”,左右着该国的能源转型未来。

中国人来了,中国人又走了。西巴尔干半岛国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的一名煤矿工人伊兰(Jerimic M Eoran),对中国的印象已经所剩不多。

瘦瘦高高的伊兰今年43岁,从17岁那年开始在老家斯坦纳瑞(Stanari)盆地的一个露天褐煤煤矿工作。他的爸爸、他的爷爷,也都在这里头工作。巴尔干半岛煤炭资源丰富,斯坦纳瑞盆地的开采,可以追溯到1948年。伊兰的记忆里,煤矿开采的节奏一直很慢,2004年前后几乎停产,一直到2012年。那一年,煤矿边建起了一座新电站。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