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董啟章:8月5日之後,我們談「民心」

政客可以玩弄民意,但不能玩弄民心。現在的民心所向,就是對自由和民主的欲求。

董啟章:8月5日之後,我們談「民心」
2019年8月5日,在黃大仙的示威者。

​昨天(八月五日)是全港三罷的日子,早上特首開了記者會,舊調重彈,了無新意,完全沒有半點讓步,結果只是如同過往的記者會一樣,火上加油。除了感到憤怒和失望,相信很多人會像我一樣,奇怪林鄭為何可以如此昧於民心向背。她不只是無視,也同時是無知和無感。客氣點說就是「離地」,或者「活在平行世界」。

​民心是個普通的說法,但其實並不簡單。民心和民意不同。一般說民意,指的是公眾的意見或取向,通常以調查方式量化,以比率和升降來表達。也有籠統地從公眾言談歸納,說民意如何如何。五年前的雨傘運動,便是因為曠日持久地堵塞要道,影響市民日常生活,導致所謂民意逆轉,政府終於不戰而勝。 這次逃犯條例修訂引起的大規模抗爭,延宕兩月不息,反而越演越烈。政府一直毫無作為,可能是在等待再次發生民意逆轉。可是,今次這個如意算盤卻打不響,就算七月一日示威者攻破立法會,之後抗爭手段不斷升級,民意卻不但沒有逆轉,反而對政府越加不滿,對示威者越加同情。當中可能要拜警隊不受約束的暴力鎮壓,以及在元朗恐怖襲擊中與黑社會勾結的嫌疑所賜。這些都在最近的民意調查中反映出來了。

然而,我想說的是民心,不是民意。民心是比民意更深層的、更難明確表達的東西,而且無法量化。但它也同時是更明亮的、更純粹的。它是一種情感,所以也許是非理性的。但也不是說,因為是情感,所以民心便不可信賴,不能成為充足的判斷基礎和行為指標。政客可以玩弄民意,但不能玩弄民心。民心是發自民眾的,不為機巧和權謀所操縱的共通情感,也即是一種直覺的common sense。它不是「常識」的common sense,也不是分析性的「集體意識」,更加不是「廣大同胞的感情」之類的空洞政治修辭。

2019年8月5日,金鐘示威者佔路。
2019年8月5日,金鐘示威者佔路。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