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專訪首任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打造一個有未來感的台灣電影產業

文策院成立後引入的投資方式將打破單片邏輯,同時也解除管顧、創投公司的限制,納入製作公司、平台商、發行商、通路商及金控公司等,成為共同投資的夥伴。

專訪首任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打造一個有未來感的台灣電影產業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電影劇照。

當今日全球電影產製與市場重新洗牌,跨國的影展、戲院與影視載具的市場分眾逐步明確,而國際合資、跨國合製、海外票房拆成共享已成常態。值此之際,文化部成立了「文化內容策進院」,誓言健全文化產業生態系,項目之一即為90年代後遭逢好萊塢傾銷而潰堤的影視產業。對此,文策院究竟擔負著什麼歷史包袱與責任?所謂「投融資機制」與既有的補助、國發基金的「加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實施方案」有何差異,又將為影視產業投下何種變數?

本文由端傳媒和新活水共同策劃,同步分別於平面及線上刊出。

文化部不諱言,文策院的設置,是借鏡「韓國文化振興院」而成立的行政法人組織。同樣在世紀末面臨好萊塢傾銷的韓國,在90年代以《電影振興法》實施「電影振興委員會」(KOFIC),2000年後逐步整併數個單位,成立「韓國內容振興院」(KOCCA)。韓國扎實花了20年的時間,成功打造韓流影視娛樂品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