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灣記憶能全球圈粉嗎?《國際橋牌社》掙一次說故事的自由

「我覺得最大的困難是大家喪失想像力和信心。至於中國因素,我們就把它當做理所當然;有什麼好講的?也不用抱怨。我就不相信『那個東西』會卡死我,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夠好。」

台灣記憶能全球圈粉嗎?《國際橋牌社》掙一次說故事的自由
2019年4月16日,《國際橋牌社》在開拍。

大陸偷渡客像牲口一樣被趕回船艙,被麻繩綑緊的手緊抓著貼身家當。中華民國海軍荷槍實彈,押著這幫偷渡客原船遣返。為防不死心的船家偷渡回海峽中線以東,船老大在軍警的監視下,砰砰地以木板釘死門板和窗戶。當船艙再被打開,被活活悶死的偷渡客臉上已浮現屍斑。

時間是1990年,中華民國政府遣返「閩平漁5540號」大陸偷渡客,據當時新聞報導,船老大在軍方監視下封艙、出海後又不給水,導致25人窒息死亡。往事並不如煙,時隔30年,台灣首部政治劇《國際橋牌社》要把那個90年代搬上螢幕,這還只是驚心動魄的其中一幕。

換一個拍攝場景。劇中總統和遠道而來的美方高層對談、微笑、變臉、推桿,美方人士嚴正提及「美國因東亞偷渡客死亡感到困擾」,「小白球外交」的經典劇碼在劇中重現。這名操著純熟外交辭令的美裔演員,演的也許是自己的部分人生——走出鏡頭外,他正是2012年卸任、現居於台灣的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

AIT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司徒文。
AIT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司徒文。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