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金馬獎之後,傅榆有話想說,她也想好好的說。於是這次反覆籌備的訪問,終於在台北發生了。我們的記者坐下來和傅榆聊了三個小時,從她的背景,聊到她的陰影,從她的初衷,聊到她的創作方法。當想要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復述這一切時,我們發現距離一下子就拉開了很遠很遠,視角冷靜得出奇,而她畢竟是一個常常落淚的人。不如就讓她自己說吧,我們把這些語言排列在這裡,她在這裏講出了很多原因,在成長中如何看待政治議題,為何會走上拍紀錄片的路,還有她為何落淚。
從泛藍家庭長大
我爸媽都不是台灣土生土長的人,媽媽是印尼華僑,爸爸是馬來西亞華僑。後來拍紀錄片我才發現他們怎麼去看自己的身份,他們的認同是什麼。他們有自己認同的祖國——中華民國。兩個中國早期都在爭取華僑的支持,我的父母選擇認同中華民國,來到了台灣。
他們很關注政治,也看政論節目,但只看自己相信的,完全不會轉到另外一邊。在家的時候,我們不講台語,只看某些特定的頻道,父母從根本就不認同民進黨,我爸爸還常常批評陳水扁,耳濡目染之下,我不知道世界還有別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