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對話弗朗西斯·福山(下):「壞皇帝」回來了,中美關係走向何方?

對於一些人,愛國主義代表一種民族主義和對於外國人的不寬容態度,但它同樣可以僅僅代表一個人對於他/她的祖國的自豪感。

對話弗朗西斯·福山(下):「壞皇帝」回來了,中美關係走向何方?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美國作家、政治經濟學者。最新著作《身份認同:對尊嚴的要求以及憤懣的政治(Identity: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剛於2018年九月在美國出版。

《對話弗朗西斯·福山(上):當下美國猶如被兒童駕駛的大卡車,甚至更糟》已經發表於2018年12月2日的端傳媒,歡迎讀者評論及分享

關於「歷史的終結」,中國以及中美關係

當年僅37歲的福山1989年首次在一本名不見經傳的期刊《國家利益》發表《歷史的終結?》一文,預言西方自由民主將會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終點」的時候,時機正是冷戰終結的開端——隨之很快就發生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及柏林牆倒塌。儘管當時的中國並不在福山的導師、哈佛大學著名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所言的「第三波民主浪潮」之列,但福山在三年後擴展出版的《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一書中對於中國在經濟改革之下能逐步走向民主開放依然非常樂觀。

然而,30年過去了,歷史似乎拒絕「終結」。如果說蘇聯解體意味着自由民主制的最後一個競爭對手已被排除,那麼「中國模式」的崛起就似乎提供了另一個新的備選方案——這種市場經濟加威權政治的組合顯示了相當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