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谷底之後,台劇的國際化找到了一種願景?

公共電視繼《通靈少女》之後又一次將台劇推向國際平台,更在日本創下好評紀錄。進入谷底的電視戲劇,從此找到新的出路了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谷底之後,台劇的國際化找到了一種願景?
《茉莉的最後一天》劇照。

你看過這本小說嗎?

「他們說想要做一個劇本,問我有沒有看過這本書。」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下簡稱《孩子》原著)在2014年出版的時候,陳慧翎就看過,且被它深深打動。「所以當蓓華一講,我都還沒有看到他們要做什麽樣的劇本,我就跟她說我一定要拍,然後我想從劇本階段就開始參與。」她和劇集監製於蓓華在2010年曾合作《那年,雨不停國》,以莫拉克風災為背景,「這一次的合作其實跟上次有點像。」

陳慧翎的導演經驗從拍紀錄片開始積累,「紀錄片的導演其實跟編劇沒什麽兩樣,不管是攝影編導剪輯,整個故事構成都是在你身上,所以我覺得要說出一個故事之前,我必須得把整個故事都搞清楚才行。」她的前兩部戲都是自己寫劇本,認為導演對一個故事的理解,或是對一個角色的理解,的確必須得經過全盤的思考。所以她想從劇集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下簡稱《孩子》劇集)最初就加入這個團隊,「我沒有辦法一拿到本,然後就按照本直接開始拍,因爲我覺得導演必須要消化劇本,而且必須要以導演非常主觀的立場去刻畫角色,然後去了解整個劇本的架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