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河北雄安新区成立已逾一年,这一由习近平“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历史性工程,被外界视为“中国梦”的模范之城。临近北京和天津、在开发上近乎一张白纸的雄县、安新和容城三县,承载了习氏对于中国“大城市病”的解决之道,也满足着人们对于未来城市的想像——绿色宜居、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开放先驱。
这一被冠以“千年大计”的国家级新区,在过去一年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习近平自上而下的造城之梦,在执行过程中会否遭遇层层阻力?身居其中的普通人,生活又如何被种种政策所重塑?端传媒记者多次走访雄安,以一系列手记,记录下这场变革中的故事。本文是“雄安手记”的第四篇,前三篇分别是《被凝固的雄安》、《被选中的人》、《弄潮儿》。
人群围住了一辆正在运行的“无人驾驶扫路机”,白色车身,前轮位置是一个转动的圆盘状扫帚。一个中年男子双手剪在背后、小心翼翼地踱到扫路机前方,扫路机迟滞了一下、转头绕过他继续向前,人群发出低声的赞叹。男子将手从背后挪到腰的两侧扶住,目光追寻著扫路机,用一种既惊喜又窘迫的声音说:“那以后还要人干啥?”
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参观者的脸上,你常常能捕捉到相似的复杂神情——欢喜的、讪讪的、不明所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