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18香港書展:吃老本做壞香港名頭,對誰有好處?

「散貨場」形象指向提出理念、核心價值、文化水平方面做得不足,兼之以往在商言商的政治中立共識逐漸被推翻,香港書展的影響力也因此進一步下降。

2018香港書展:吃老本做壞香港名頭,對誰有好處?
2018年香港書展以「愛情文學」為展覽主題,今屆納入「愛情作者」的十位作者,除張愛玲外,不少是流行類作家,過半都是近二十年內進入巿場的,誰入選誰不入選就更引爭議。

香港書展在外本是有點名頭的;在2007前後幾年,有見到台北書展的策劃者派員過來學習,爾後台北書展的攤位分佈、整體型態都有向香港書展借鑑。內地書展就更不用說是默默派員過來看,各處大型民營書店提及書展,往往也不會漏掉香港書展的名字。總括來說,以人流、講座、展覽三方面,香港書展本來在過去十年有累積的優勢。

但在香港本土而言,歷代的文化人、出版業界、香港大眾媒體都曾對香港書展有過強烈批評,多屆香港書展,都是挾帶著負面新聞,在轟動中開展。筆者翻看檔案,十多年來已寫過七八篇關於香港書展的文章,在香港本土與外地發表都有,泰半是包含批評。批評背後,無非是因為七月的香港書展始終是出版業界的大事,關於出版與作者的生死命脈,也代表著香港城巿的文化形象,理應可以做得更好。今年書展自從六月海報面世,已經惹來極大批評,一般網民都加入批判行列。在公共角度看來,香港書展又到了要深刻反省的時候了。否則,也許會毀掉香港這個品牌。

策展之難:愛情文學惹爭議?

今年書展以「愛情文學」為展覽主題,海報是粉紅底色配上瘀紅色的拙劣手寫字體,抄寫各個愛情小說書名。海報一出網上譁然,醜陋到了刺激大眾神經的地步,不用專業水平都可判別,文化界固然更是罵聲不絕。現在要得到一個登樣的設計,其實已不必花太多的錢,不知究竟是無知惡俗到什麼程度,才會鬧這種笑話。就算走大眾路線,更要精美,這些年來香港社會的美感教育是提升不少了,香港書展再一次證明它落後於社會本身。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