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71屆坎城影展倒數兩天的時候,我排隊等著入場看黎巴嫩女導演娜迪拉巴基(Nadine Labaki)執導的《我想有個家》(Capharnaum)媒體場,一名大叔慌慌張張跑了過來,問我:「聽說這部片剛在盧米埃廳放完後獲得滿堂彩?」我回說:「看螢幕轉播確實如此。」他又問:「它故事在講什麼?」我一時語頓,簡短回應:「我看電影前不習慣查故事情節,只知道在講貧窮。」
大叔接話說:「今年競賽片好多都是關於窮人的故事。」接著我們就聊開了。大叔點出李滄東的《燃燒烈愛》(Burning)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Shoplifters)都是關於貧窮,他認為這是本屆坎城影展除了女性議題外,最值得好好研究的特色。我接力補上義大利導演愛麗絲.羅爾沃徹(Alice Rohrwacher)的《幸福的拉扎洛》(Happy as Lazzaro)和埃及新銳阿布巴.沙基(A.B. Shawky)首部作《逆著風的旅行》(Yomeddine)兩部片,也都觸及貧窮。而大叔認為《燃燒烈愛》和《小偷家族》皆有獲獎的機會,我則認為《幸福的拉扎洛》機會更高。
導演是枝裕和從當前日本都會邊緣的貧窮生活切入,去討論低端人口為了生存,或是主動或是被動地「超越血緣」而產生連結建立情感,進而質疑家庭存在的意義,視野與觀點皆不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