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是一個中國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誕生的政治共同體概念。不過,從這個時代開始,人們就有着「五服制」、「九州」和「四海之內」等多種不同的「天下想像」。「五服制」更多地被使用於說明天下的政治秩序,在涉及統治關係時,無疑更多使用的是「九州」和「四海之內」;而在「九州」和「四海之內」二者之間,又更多是使用後者。出現這種異同的原因,就在於天下思想原本是一種關於統治正統性的理論。或者說,天下思想就是先秦時期各個王朝,尤其是周王朝時期,為了說明統治正統性而製造出來的理論。
「五服制」、「九州」和「四海之內」三者之不同,表面上看來似乎在於對天下結構理解之不同,但其實質卻是對需要接受統治正統性的對象範圍理解之不同。「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論禮》)既然是「天下」,就必然要包羅萬物萬民,這裏就不可能只生活着一個血緣民族集團,或數個彼此之間具有血緣關係的民族集團。因此,主張統治正統性的理論根據,最終必須是地緣主義而不是血緣主義的;既然是「天下」,那就不可能只有王公侯伯子男等統治階層而沒有萬民,周天子也就不可能只考慮統治階層的利益,而無視作為被統治者的民心。
因此,作為統治正統性理論的天下思想,自誕生的那一天起,其實就已決定了它必須是以追求最大公共性和普世的價值為最終理論根據的。邁過血緣主義走向地緣主義,不是重視統治階層利益而是以民為本的「四海之內」的天下想像,無疑比五服制和九州的天下想像更能體現這種精神。換言之,「四海之內」的天下想像之所以出現和被廣泛使用,說明當時的人們理解到「天子」的統治正統性應該得到天下一切民眾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