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Fai,回應圓桌話題《當部分年輕人對六四冷感,六四對你而言又意味著什麼?》
廿九年前香港人的強烈反應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下的「保脣」(脣亡齒寒)成分,也是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一次借機發展的自救運動(老實點來看),「建立民主中國」本身就是符合香港利益的事,這個論述涵括了當年的大多數(能有更好的中國,香港得以維繫的話是最好的結果)。而今要「去中國」,實則更像一次「斷尾」,是前者毫無希望(毫無希望的不只是中國政府,中國人本身的表現並未讓人看到國家有來自民間的、走向開明的可能)下的另一次自救運動,或身份再鞏固。要行動,先要弄清楚行動的主體,反過來說,行動主體不同,行動方式也就可以不一樣。以青年作為主體的話,可以避免處理糾纏不清的感情、歷史包袱,掃清行動障礙。在個人經驗上「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人,行動起來或更輕省。只是,政治有那麼簡單就好了,論述決定誰進場誰退場,若無能涵括大多數,少數很快會被肅清或邊緣化(中共深諳此道)。最終淪為孩童式的自我宣示(不願與目前的中國發生任何關係)或者激進的潔癖(潔癖者與政治無緣),讓人感歎「真係太純」。
再怎麼壯烈,「六四」是整個被籠罩在「國家」這個符號下的,維園集會罪在過多的、對國家的情感投射。「行禮如儀」背後說的除了「缺乏實質行動」,怕就是對「家國情懷」的抗拒排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