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馬來西亞大選:將懷緬過去與展望未來連結的馬哈迪與希盟

希盟在競選宣言的措辭上刻劃了「過去」的美好。這種美好的步伐自東姑阿都拉曼開始,拉薩、胡申翁、馬哈迪都致力跟隨,不過這條時間軸在馬哈迪辭職後便消失了。

馬來西亞大選:將懷緬過去與展望未來連結的馬哈迪與希盟
民眾對舊時代的共同懷緬、對擁抱未來的籠統期望,只是社會對現狀不滿的集體投射。馬哈迪和希盟重構「美好時光」和「擁抱未來」,不過是順水推舟,回應大馬客觀環境及選民主觀感受的友好條件。

馬來西亞政壇地震,前首相馬哈迪在第14屆全國選舉中,帶領反對派陣營希望聯盟(希盟)擊敗執政國民陣線(國陣),促成大馬建國以來第一次政權更迭。希盟勝出的一大關鍵,在於馬哈迪及他領導的土著團結黨(土團黨)能夠成功突破國陣鐵票倉庫。花逾半世紀時間研究馬來西亞政治的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榮譽教授Clive Kessler分析結果,指馬哈迪成功勾起選民懷緬「馬哈迪時代」的景況,動員大量選票支持希盟。

與「馬哈迪主義」告別

馬哈迪對希盟的戰略價值,其中一點是他能夠走入大馬的鄉郊和墾殖民選區(指聯邦土地開發局在指定鄉郊範圍發展的地區,墾殖民大多是貧困的馬來人出身,長期受惠於政府的補貼及援助政策),為希盟帶來一直無法爭取的鄉村區選票。222個國會議席中,墾殖民選區便包攬了54席,國陣上屆輕鬆穩握了46席。希盟要鼓勵這些選民背棄國陣,除了要派出馬來同鄉,說服他們土著權益不會遭受剝削外,還要鼓動他們相信一個有勝算的強人領袖,使他們信服國陣無法秋後算帳。馬哈迪在2月開始舉行「巡迴墾殖民區救國」(Jelajah Felda Selamatkan Malaysia)講座,就是趁着聯邦土地開發局的醜聞淡化之前,繼續煽動選民情緒,觸動他們懷緬馬哈迪管治的燦爛時光,要他們在大選轉投希盟懷抱。

不過,馬哈迪時代在很多關心政治的大馬選民眼中,並不一定燦爛美好,那個時代始終標誌着「馬哈迪主義」的開始,種族主義、威權主義、裙帶資本主義,都是那個時代的產品,其遺風延續至今。希盟的民主行動黨元老林吉祥,在2015年時就這樣批評過馬哈迪對大馬政治秩序的傷害,揚言「若大馬要真正的改變,來屆大選就要確保馬哈迪時代不會回朝」。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