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是花蓮大地震滿三週月的日子。截至目前為止,花蓮也仍舊面對著各種災後重建的挑戰,震災影響所及,「防災型都更」的提案也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事實上,在前年美濃大地震之後,政府火速推出《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以下簡稱《危老條例》),在2017年4月25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因數次地震災難而生的「防災型都更」,正在逐步改變台灣的城市樣貌,但,它會是防災萬靈丹嗎?
《都更條例》卡關,《危老條例》先行
《危老條例》從2016年12月29號行政院推出草案,到立法完成,只花了短短四個多月。相較起自2013年遭宣告違憲,應限期修法的《都更條例》,到目前為止,只完成了經違憲宣告確定的寥寥數條條文,整部都更條例仍待大幅翻修。《都更條例》草案在立法院歷經兩屆立委的攻防,上個月才剛通過立院初審。
《危老條例》不僅在立法速度走了「快速通關」大道,在原始行政院版的草案中,更是賦予《危老條例》的申請案諸多豁免既有法規限制的特權,包括不受都市計畫法高度限制、無須審議即齊頭式給予容積獎勵、沒有最小基地面積限制、重建後若未移轉則終身房屋稅減半、完全不考慮文化資產…等等。引發民間、學者一片撻伐,批評《危老條例》是「都更太上皇」,也遭自家執政黨籍立委尤美女、吳思瑤批評道:危老條例不能另開一條都更的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