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北京大學,一所99歲大學的120載校慶

1990年代像是士大夫精神的延續,知識分子渴望遊走廟堂,尋找「報國」的機會。2000年代的北大校園,成功地把士大夫變成了中產青年。而到了2018年,則是另一個轉折……

北京大學,一所99歲大學的120載校慶
中國郵政於5月4日,發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紀念套裝、郵折和明信片。

北京大學即將「順利」度過它號稱的120週年校慶。至少,對它來說最重要的部分已經平安無事地度過了──5月2日,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視察北大,和部分教師、學生見面互動,學生們集體高喊「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過去一個月的種種負面新聞,在此刻彷彿和這所「最高學府」沒有一丁點兒關係。

校史上的北大在精神層面上是分裂的。它把校慶定在了5月4日,象徵着在1919年那場強烈「愛國、進步」的歷史時刻中,這所高校正式在政治上呱呱落地。然而,它的校徽(由魯迅設計的,仍然是五四的遺產)上又施施然印着「1898」,以圖把自己的正朔追溯到清帝國在庚子之前建立的「京師大學堂」。

北大廿年:從士人到中產

京師大學堂的歷史是什麼時候被擁立為北大的歷史正朔,不太可考。至少,在北大百年校慶時,「國寶」級的資深文史教授已經津津樂道地試圖在歷史源頭上再躍進一番。著名梵文專家暨莫名其妙當上「國學大師」的季羨林,就在《從太學到北大》一文中寫道:「中國的學統從太學起,中經國子監,一直到京師大學堂,最後轉為北京大學,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沒有中斷。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