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放下膨脹的科學自信,在歷史縫隙探問反疫苗根源

我們必須回到歷史,注視那些曾經被我們撇過頭去不看,那些過度膨脹的自我以及虛無主義趁機爬進的裂隙。在隙縫中,有每個結構不斷變動的家庭、每個匆忙來去的人、每個被遺漏在「安全網」外的人的故事。

放下膨脹的科學自信,在歷史縫隙探問反疫苗根源
只有透過歷史的故事,我們才能知悉每個醫藥衛生的「邊界物」──包括疫苗──對他們而言意義是什麼。否則,再多的藥石也只是罔效。

曾經的華麗轉身

整整一百年前,一波瘟疫的情報湧進維多利亞城。那是從西歐傳來的流行性感冒。它的威力勝過槍炮彈藥,甚至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然而,這波疫情對香港的打擊似乎有限,報上登載的都是他處的死傷,島上人口穩定增長,似乎絲毫不受威脅。

然而,不過是十多年前,1894年的鼠疫爆發時,香港死的死逃的逃,人口消失了三分之一。人們逃竄並非害怕疾病本身,而是為了躲避殖民政府強硬的治理手段:衛生警察強制上門收屍、帶走疑似病患到堅尼城外海的船上隔離。在人心惶惶的香港,關於西醫的謠言數也數不盡:洋人拿華人的臟器製藥,挖人的眼珠製相機鏡頭……

短短十多年間,瘟疫的致死率下跌,市民不再恐慌,原因是殖民政府的公共衛生治理手段高明了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