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鄧小樺:把問題學生摒諸校園之外,學校自證教育失敗

浸會大學動用學校的權力,將與校方有政策上爭議的學生停學,而無法與之展開平等的討論說服,這行為讓大學本身面目無光。寛恕與對話,反而可真正取回自己的尊嚴。

鄧小樺:把問題學生摒諸校園之外,學校自證教育失敗
2018年1月24日,參與上週到學校語文中心抗議的浸會大學學生會會長劉子頎及陳樂行召開記者會,就行動中的過激行為公開致歉。但浸大校方其後宣布,將他們二人暫時停學,直至學生紀律委員會完成調查。

【編者按】本文原刊於作者Facebook,端傳媒獲授權轉載,標題為編輯所擬。關於香港浸會大學普通話考試事件的詳情,可參閱我們早前的報導

以前曾在一間BAND5男校代課,有一次當眾責備一個學生,他臉上掛不住,從座位上衝前來晃著拳頭,講粗口說要打我。不知為什麼,當時我一點都不怕,說「你想打就打吧」。學生反而訕訕的不知所措,我逕直叫他回到座位去,以後不要這樣。事後沒有報告上去,課後還和他討論張愛玲。我其實並不膽大,但那刻我就是完全理解,有些時候,人們講粗口,只是因為他們無力。

浸會大學普通話科豁免試事件演變至將學生停學,是非常惡劣的結果。浸大以修讀普通話科作畢業要求,浸大當然有權力這樣設定;但在學學生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並作爭取,校方應該面對,不能只面向僱主的要求。放眼香港各大學,也不是間間有此畢業要求。普通話豁免試的總體成績引來爭議,包括要考演繹語氣等等,以致合格率只有三成;以現時大專界的習慣,任何考試如果只得三成合格率,也會引起質疑。全校性的普通話豁免試為何例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