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阮慶岳:百歲貝聿銘──莊重的藝術家,還是靈活的推銷員?

貝聿銘能宜人宜時的柔軟,是他絕對天賦的優點,卻也可能正是使他的整體建築生涯,過於偏重外象的話語敘事傳達,因而彷彿有着缺乏真正核心信仰的遺憾。

阮慶岳:百歲貝聿銘──莊重的藝術家,還是靈活的推銷員?
著名建築師貝聿銘,環顧與他同世代的華人建築師,或是困於時代政經大環境的現實,或者難以拿捏西方價值觀主導下的現代建築位置點,舉足運籌各有其困頓猶豫處,似乎皆沒有貝聿銘的自在靈活。

2017年4月26日,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年滿百歲,雖然已經正式宣告退休,據說依舊參與建築設計的討論,活力與能量均驚人。事實上,如果環顧與他同世代的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無疑是其中最多彩繽紛的表現者;其他人或是困於時代政經大環境的現實,或者難以拿捏西方價值觀主導下的現代建築位置點,舉足運籌各有其困頓猶豫處,似乎皆沒有貝聿銘的自在靈活。

「國際風格」與立體派繪畫風格

貝聿銘是廣州的蘇州望族之後,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他童年就有機會出入於蘇州家宅的經典園林「獅子林」,18歲由上海搭船赴美,先後就讀賓州大學、麻省理工與哈佛大學,並在哈佛遇上因納粹迫害而遷往該處的包浩斯教學團隊,其中有掌旗手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與同樣具深遠影響力的布魯耶(Marcel Breuer);當年的同班同學還包括有日後美國建築界教父之稱的菲利普.強生(Philip Johnson),以及幾乎埋首台灣數十年的王大閎。

貝聿銘1989年在巴黎完成的羅浮宮擴建工程,作品選擇了與殖民歷史隱約有矛盾對話的金字塔造型做為宣示,是貝聿銘的生涯重要代表作。
貝聿銘1989年在巴黎完成的羅浮宮擴建工程,作品選擇了與殖民歷史隱約有矛盾對話的金字塔造型做為宣示,是貝聿銘的生涯重要代表作。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