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異鄉人——胡清心:一碗九龍城海派清真牛肉湯,帶我重新認識「沒文化」的香港

咖哩牛肉粉絲湯,包含着的不僅是一種鄉愁,更是一段動盪的遷徙移民史,這才是這片土地上真正值得記憶的吉光片羽。

異鄉人——胡清心:一碗九龍城海派清真牛肉湯,帶我重新認識「沒文化」的香港
一碗咖哩牛肉粉絲湯,包含着的不僅是一種鄉愁,更是一段動盪的遷徙移民史

編者按:這是胡清心為端傳媒所寫的“異鄉人”專欄的第3篇。前兩篇分別為:《香港,我和你,在最美好的時間點相遇》《異議者的修煉,是堅持跟內心黑暗打仗》。

來港陸生的老前輩,七十多年前在香港大學就讀的上海人張愛玲,在《到底是上海人》中寫道:「香港的大眾文學可以用膾炙人口的公共汽車牌『如要停車,乃可在此』為代表。」由此可見,香港人沒文化,或者香港是「文化沙漠」,這些刻板印象比想像中更源遠流長。

我一直在思考,「文化沙漠」的香港這個概念是如何建構起來的。一方面顯而易見的,香港的主流文化,始終是以大眾流行文化為主,無論是1980年代的Beyond,90年代的四大天王或者紅遍千禧年前後的周星馳,都被歸類於流行文化,而提起暢銷中國大陸的香港文學作品,仍舊是金庸的武俠和亦舒的言情,總而言之,似乎不能登大雅之堂。

而另一方面,陳冠中以「半唐番」作為褒義形容香港獨特的城市文化,雖然聽來風情萬種,迤邐無比,但在香港生活一年之後,我彷彿很快就探到了風光熱鬧的表面之下的真實土壤,那裏確實如同沙漠一般,乾枯而散亂。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