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實驗自由的五個香港故事:香港zine小誌(上)

「Zine」是 Fanzine 的縮寫,一步步走進我們的日常。低門檻且完全自由的創作媒介,讓想法更無遠弗屆地找到靈魂知音。

是次 Zine 小誌邀請到五組香港小誌設計與製作單位,包括︰《薄簿仔》、《Zinema》的Forrest Lau與阿貓;《乒乓》的設計團隊代表 Leumas 和阿哲;《羊壹》、《長洲手札》製作人兼電商 tothepowerofz 平台負責人 Jeffrey Yeung;《Ngo Ng Sick Gon Kwon Don Wah ah, Nei Gon Yin Men Lah!(I can’t speak Cantonese, can you please speak in English?)》和《Villain Hitting打小人》的設計師 Charlene Man 和創作多本主題 Zine 的 Onion Peterman。因為他們的創作,讓讀者體悟到原來有人跟自己一樣,不時會萌生些「無厘頭」小意念,或是羞於啟口的心情絮語。

分享是 Zine 小誌的重要元素,更可說是是一切的源起。根據牛津英語詞典,小誌「Zine」一字是 Fanzine 的縮寫,多指個人出版、非營利向的與個人化表述的載體。被視為第一本的 Zine 文學雜誌出現在18世紀賓夕法尼亞州醫院,供院內工作人員與精神病患傳閱。後到30年代科幻小說開始興盛,Zine 演變成粉絲向創作的亞文化傳播方式之一,粉絲以小誌形式連結自己與作品,也與同好分享個人閱讀經驗。及後 Zine 小誌分別與龐克文化、女性主義運動等不同文化領域結合,更隨着90年代後期興起的互聯網而改變流播方式與製造技巧,逐漸廣為人識。


網絡時代改變了每個人表達自身的的形式,也讓自身的需求能得到跨國遠端同好的和應。近年 Zine 小誌的潮流也悄悄風到中、港、台等亞洲地區,結合各式主題市集、獨立書店、網路平台等等的出現,Zine 一步步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低門檻且完全自由的創作媒介,讓想法更是無遠弗屆地找到靈魂知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