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許寶強:一場「選戰」,兩種「希望」──香港的民運前路

在一個容易令人產生絕望感覺的年代,怎樣 hea(休養)才可以孕育出令人(民主運動的主體)生生不息的「希望」?

“民意”的擁曾俊華取態,和傘運/泛民的“策略投票”,其實都建基於當代香港的集體情緒。
許寶強:「民意」的擁曾俊華取態,和傘運/泛民的「策略投票」,其實都建基於當代香港的集體情緒。攝:Kin Cheung/AP Photo

一直對褫奪大眾民主權利的特首「選舉」(這真的是選舉嗎?)過程並不熱衷,尤其是候選人的公關活動和辯論,以至各種「選戰」評論、策略判斷。這大概是源自一種「小圈子選舉設計的結果早已寫在牆上因此唔想陪佢癲」的情感狀態。然而,由於身邊一些朋友十分關注「戰情」,積極介入爭論,甚至現身集會、「含淚」支持,因此實在也難以完全置身事外。況且,分析檢視過去幾星期民眾的情感投注,恐怕仍有助我們進一步思考香港的民運前路。

「民意」的擁曾俊華取態,和傘運/泛民的「策略投票」,其實都建基於當代香港的集體情緒:一方面反映了港人對過去五年「689」治下的香港政局的厭惡和絕望,另一方面則呈現了民眾對延續「689」施政的焦慮與恐懼。儘管大家都知道,講「人話」的胡官(胡國興)、高舉「休養生息」的「薯片」(曾俊華),勝算其實十分有限,卻仍然為經歷有權用盡、禮樂崩壞、傘運分裂、釋法 DQ(撤銷議員資格)等令人窒息的變局的港人,帶來點清新空氣,以至微末的希望。

這種微末的希望,建基的並不是準確的策略分析,而是在缺乏證據支持下的 fantasy,也就是等待不太可能出現的奇蹟。就像投注六合彩,明知中獎機會甚微,民眾仍然願意積極參與,持續買個祈盼。對於很多身陷政經絕境、難言出路的民眾,如果連微末的希望也喪失掉,大概真不知道應如何活下去。循這角度思考,我們或可跳出民主運動中所謂「原則」v.s.「策略」的爭論,嘗試更根本地理解當代香港的情感政治。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