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放棄台北本位主義,打造一個獨樹一幟的地方影展

放眼亞洲,沒有一個影展將自己定位為藝術紀錄片展,也唯有如此,在全球數千個影展中,才能有特殊性,進而讓世界看到你。

影展是電影專業人士、電影愛好者心中的年度盛事,在台灣,除了規模最大的金馬國際影展,全年從頭到尾,還有為數眾多、規模大小不一,主題也各異的官方或民間影展,乍看之下影展就像台灣大街小巷遍布的咖啡館,選擇多到讓人眼花撩亂。

但是其中過半的影展,還是集中文化資源豐沛的台北市,每年台北人在接受金馬國際影展與台北電影節兩大影展的洗禮之外,仍舊有許許多多上院線的小眾電影、片商影展等電影可以享用;相較之下,地方城市的居民確實少了很多主流電影之外的選項。

這幾年各地方政府紛紛舉辦地方影展,正是看準這塊缺口,資深電影策展人游惠貞直白地指出:「每個地方政府都想舉辦吸引大眾、輕鬆有趣的活動,電影是親和力強的媒介,所以影展便成為熱門的選項。」立意或許良善,但是如何讓影展不像年底各地跨年時施放的煙火,變成一場熱鬧卻難以累積文化能量的活動?就成為各地方影展策展人的頭號任務。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